随着白酒行业调整不断深入,酱香型白酒文化作为特殊旅游资源,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白酒行业酒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新的行业热点。
早在多年前,围绕“茅台的秘密”,仁怀就开始布局酒旅融合发展。国酒门、美酒河摩崖石刻、古盐道、世界长龙等,这些依托赤水河分布建设的文化景观,成为游客到仁怀的首选景点。
当地围绕白酒产业升级、转型和延伸产业链,正以茅台酒镇为龙头,着力打造世界名酒旅游带。仁怀开发了“国酒之心探秘游、长征文化体验游、酱香名酒品鉴游、美丽乡村度假游”等产品,致力于打造中国白酒主题旅游最佳目的地,以促进酒旅融合发展。
酒旅融合赋能酱香“IP”内核
三号区地处仁怀主城区,云集100余家酱香型白酒包装配套门店,作为酱香型白酒产业链延伸地带,已有10多年生命力,受到省外游客青睐,纷纷来此寻找商机,成为助力仁怀酒旅一体化发展掠影部分。
记者发现,100余家酱香型白酒包装配套门店品牌占位则更侧重酱香IP内核的提炼,从IP形象、IP故事、IP内容、IP产品四个环节入手,孵化出“国风系”、“青花系”……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独家定制,为行业创新能动发展点亮了国潮风、时尚风、民族风,让海内外游客融入酱香生活,了解中国白酒文化,领略匠人智慧。
创新酱香型白酒产业消费文化,酱香型白酒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品位已深深定格。在大健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酒旅结合,打造IP消费文化,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健康饮酒,已成为白酒产业发展的必然之选。
在产业集中化的跑道中,三号区酱香型白酒包装产业也经历了洗牌淘汰。以前,包装特别粗糙,很多商家对自己作品的包装、修饰没有做到精益求精。强度快速增加,广度快速扩大,已成为艺术收藏品。在这样的环境下,打破经营边界,升级客户关系,助力行业奔跑成为重头戏。
独特的IP符号,如今不仅是仁怀创新酒旅融合的创新之举,更成为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以其鲜明的属地文化符号和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同时辅以旅游及产业联动,达到留客、再引客、留客的效果。
酒旅融合点亮酱香“IP”之“夜”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当一些人开始进入梦乡,一些地方的热闹才刚刚开始。在仁怀,这样的地方有不少,如茅台1915文化广场、杨柳湾街、楠竹林精品夜市等。在酒旅融合的刺激下,“夜经济”的内容更加丰富,开始有了更多的“文化IP”。
1915广场、杨柳湾商业街等,随处可见灰色飞檐、雕花门窗、青石板路,独特的人文景观让人目不暇接;茅台酒厂内,厂在景中,景在厂中,酒在绿中,美在心中……一幅“水村山廓酒旗风”的诗意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尽管已到夜晚,在杨柳湾商业街,仍有很多背包客乐不思蜀在酒香四溢的小镇上,一些家长甚至给孩子普及酱香型白酒文化,其乐融融。1915广场已成为游客夜间打卡的“网红胜地”,一旁就是养育70万酒都儿女的赤水河……
“夜游”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打卡新模式”,点亮了酒旅深度融合的别样体验,唤醒了公众对地域文化的互动兴趣,拓宽了人们文化消费的时空轴,对该市夜景文创、夜间经济、城市形象和城市活力,都带来深刻影响。
随着“夜经济”的升温,在仁怀主城区“国贸购物中心”、“时代广场购物中心”、“方圆荟购物中心”……引得游人顾。作为推动酒旅深度融合、促进城市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楠竹林精品夜市,不时传来市民和游客的酒声和酒拳,“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
酒旅融合形成全域旅游新“IP”
近年来,仁怀紧盯酱香型白酒产能、产量、产值、旅游,加快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赤水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在酱香型白酒IP赋能下,借力“酒文化”做足“酒文章”,以酒为媒、借酒兴旅,把“酒”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以酒业的提升推动旅游的发展,以旅游的发展促进酒业的升级,走出了一条“酒+旅游”的特色路径。
在仁怀坛厂街道,发展旅游,资源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早些年,当地政府将320多亩村民良田流转打造出神采八卦园。眼瞅着村子利用酒旅融合的机遇,把乡村旅游搞得风风火火,村民们心里着急了,纷纷自发搞绿化、修村道、绘制文化墙,群众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好了,景色美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八卦园一跃成为“网红村”。像这样的“网红村”仁怀还有很多……
在距离仁怀市90余公里的习水县,酒旅融合发展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习水坚持“酒旅并举·富民强县”战略,“酒旅”产业已成为该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前景无限广阔。
在仁怀、习水的带动下,汇川区也在不断提升珍酒厂、董酒厂的酒文化体验游,并全力推进项目配套,围绕白酒产业带,完善了周边旅游景区建设,有2个4A级景区——红色圣地娄山关、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5个3A级景区。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仁怀累计接待游客1593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长23.2%。同时,仁怀市提出,“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600万人次,旅游业占全市GDP的6%,占服务业的20%”。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颖
编辑 徐春燕
编审 陈富强 郑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