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一场『新冠』疫情让全国陷入『停摆』状态,每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都深受影响。
疫情之前,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买车买房和娱乐消费。疫情过后,人们越发懂得健康与生命的可贵。
因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会到来!
从漫长的历史看来,白酒作为市场中的一种产品,虽然它可能因为时代变迁的原因,其价格被高估、被打压。
但是,当消费者普遍回归理性的时候,白酒的市场价值,必然回归到白酒的本质属性上来,实现白酒的价值回归。
那么疫情过后,白酒的真正价值将回归到哪里?
必然定位于满足消费者的品质与健康属性,即刨去白酒的历史文化属性和其他的营销噱头,白酒作为一款大众消费产品,如何给消费者带来货真价实的好处。
在如今的白酒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一部中国白酒的『品质史』,包含了『从吃香到吃味再到吃健康』的转变。
从某种程度上说,健康也是品质的一种体现。
这个时候,以『更健康』著称的酱酒,回应了消费者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的根本,自然就站在价值回归的风口上。
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喝好一点、喝少一点』的白酒消费诉求越来越明显。
可见,酱酒其实不是『热』而是『价值回归』。
以香型而论,并不是酱酒有多牛,而是其它很多香型的白酒,有的在瞎折腾,有的在忽悠消费者。
中国白酒长期不缺酒,长期缺好酒。中国酒业协会指出,『真正的好酒非常少,一直没有突破1%的量』。
在中国当个酒鬼太累了,直接是拿自己的身体,在为某些酒厂当小白鼠!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就消费者角度来说,酱酒热,实际上是对这些年白酒行业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一种无奈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30年喝清香,改革开放30年喝浓香。消费升级,要喝更好的酒。酱酒,必然成为未来中国白酒的主旋律!
清香最火,浓香最火,现在的酱香是一个轮回。就像台湾人民选总统,以为失望国民党所以选择了绿衣。
所谓的消费升级,经济社会的变化,才能带来消费升级。客观而言,酒的质量确实比过去更好了。过去10年,酱酒补上了产能产量、消费认知这一课。
酱酒的消费需求也被进一步放大。中国90%的消费者都没有喝过正宗酱酒的。
消费升级的本质是中间层在放大。或者说,是中年、中产的复兴和崛起。过去喝几十元钱一瓶酒的人,现在喝到一两百元一瓶的酒了。
更进一步讲,酱酒的增值收益相对其他香型白酒也更高。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个机会开始存酱酒,客观上加大了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很多资本直接布局茅台镇,做大了这盘生意。于是,酱酒需求的增长点便来了。
2019年,中国酱酒产值高达1350亿元,2020年有望达到1500亿元。未来3-5年,将达到2000亿元。在中国白酒中,这实在是一个太诱人的蛋糕。
论规模、论增长、论市场,都是『势比人强』。除了龙头茅台,二线、三线酒厂、品牌的数据也非常漂亮,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过去十年间,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酒培育了数量庞大、地域广泛的消费者。现在开花结果,也到了借势发展、乘势而上的时候。毕竟,势比人强。
不可否认,茅台强不等于酱酒强。就像你所在的城市气温38度,不等于你房间里的温度也是38度。我们不必牵强附会乱找联系。
酱酒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茅台之外,酱酒无品牌。或者说,品类大于品牌。
这个时候,酱酒品类的红利释放,品牌的机会来了。现在,还只是高端消费者对酱酒有认知,中低端消费者对酱酒认知远远不够。
如何分辨一瓶好酱酒?这里面有着巨大的信息壁垒。其它香型白酒的机会为什么变小了呢?因为它已经很成熟了。
谁能消解酱酒的信息落差,谁就能获得酱酒的品类红利。
可见,其它香型白酒均已经进入了下半场。酱酒却还在上半场——现在大家都有钱赚。品类大于品牌,远没有到品牌集中的时候。
酱酒的分化才刚刚开始。郎酒与习酒的区别是什么?习酒讲君子文化,那么,难道郎酒是狼文化吗?
接下来,不止酱酒产区要分化,酱酒风格也要分化,就是酱酒品牌也会分化。
有核心产区酱酒,就有非核心产区次酒;茅台当然好,夜郎古酒也不错。口碑更是加速分化,除了茅台,还有钓鱼台、国台;有酱酒产品品牌,还有酱酒基酒品牌,如鹏彦、国威……
这个时候,只是上半场,只是PK的开始。
现在是酱酒普及战的扫尾阶段。这个时候中小企业还有机会。都普及完了,就要打阵地战了。打普及战的时候,靠品类驱动,可以堂而皇之地从『酱酒』两个字当中借势。
但是,酱酒完全普及之后,进入阵地战,就得靠管理、靠营销来驱动了。
梁山泊排座次,这是属于草根的狂欢,属于酱酒的机会。
酱酒的上半场就要结束了,在下半场开始之前,等风来,风已来;等你来,你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