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酱酒一酒难求”,你是否考虑过未来是否会更稀缺呢?
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梳理贵州白酒历年产量发现,2019年曾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按照陈储5年以上方可投入市场的工艺属性判断,这意味着酱香型白酒将在2024年迎来更加紧张的供求状态。从中长期来看,“酱香热”之下,越来越多酱酒生产企业投入到产能扩张之中,未来达产后,能够为市场“解渴”吗?
❶ 2024年,酱酒缺货已成定局
“2020年末三大现象:缺、分、断。”
云酒头条日前刊发文章(点击链接即可跳转阅读),剖析了2020年末出现的“酱酒断货”现状:从一二线,到三四线酱酒企业,运营商库存大幅下降,“等货成为常态”。
如果说当前酱香型白酒供应已经偏紧,那么短期来看,供应可能进一步趋紧,这一点从酱香型白酒生产大省——贵州的产量情况可见一斑。
云酒头条梳理公开数据发现,贵州省白酒产量2015年为42.79万吨,至次年达到顶峰49.01万吨,随后出现下滑,到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只有27.39万吨。
按照酱香型白酒工艺特性,2020年销售的成品酒,通常会在2015年之前酿造。2015年,贵州白酒产量42.79万吨,如今尚且供应紧张;2019年27.39万吨的产量,意味着到2024年酱香型白酒供应将处于缺货地位。
酱香型白酒短期放量并不现实,多条“红线”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限制。
一方面,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赤水河自然承载力有限,其产能极值在30万吨左右,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曾表示,包括茅台、郎酒、习酒在内,赤水河畔的优质酱酒产能不超过20万吨。基于赤水河沿岸政府、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红线”已经制约了贵州酱香型白酒供应放量。
另一方面,贵州酿酒用高粱也处于紧张供应状态。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贵州省酒用高梁原料种植规划(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贵州全省高梁种植面积400万亩。按照酿酒高粱亩产400公斤、5斤粮食(其中2.5斤高粱)生产1斤酱香型白酒来推算,400万亩酿酒高粱,只能满足约64万吨的酱香型白酒生产需要。粮食“红线”同样制约了贵州酱香型白酒供应放量。
供给侧尚且如此,需求侧旺盛正进一步加剧酱香型白酒供求失衡的态势。
从全国来看,“酱酒热”目前集中在贵州、河南、山东、广东等少数省份,随着全国酱酒市场氛围全面铺开,市场需求将迎来新一轮爆发。从具体市场来看,市场增量仍十分可观。以河南省为例,据河南省酒业协会会长熊玉亮预测,河南省酱酒市场份额有望超过200亿元,实现“三分天下”。
当供给侧产量下滑遭遇需求侧持续增长,酱香型白酒“一酒难求”将愈演愈烈。
❷ 未来之战,酱酒拼扩产
短期来看,酱香型白酒供求趋紧已成定局,但仔细可以发现自本轮“酱酒热”爆发以来,越来越多企业投入到产能扩张之中,其中不少产能扩建项目已经完成基础建设进入投产环节,有望在5年之后量产成品酒。
茅台酒扩建工程已在2020年完成,最终形成5.6万吨茅台酒产能,茅台酱香系列酒扩建工程则计划在2022年全面建成,届时茅台酱香系列酒也将有5.6万吨产能。2020年,茅台酒基酒产量约5.02万吨,2021产量目标5.53万吨,已接近“天花板”。
郎酒、习酒、国台、金沙等企业也祭出了产能扩张计划。2020年,郎酒启用了吴家沟生态酿酒区,全面投产后,郎酒酱香型白酒产能将提升到5万吨,且郎酒将争取用五年时间使老酒储量达到30万吨,刚刚迈入“百亿俱乐部”的习酒正推进1.9万吨技改扩建项目。
云酒头条不完全统计,仅茅台、郎酒、习酒等18家规模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产能规划总和已经达到约50.6万吨,已经接近2019年酱香型白酒约55万吨的年产量,综合贵州、四川酱酒企业大多推进技改,山东、河南、东北等地酒企上马酱酒项目看,酱香型白酒产能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酱香型产能扩张从政府规划中也可见一斑。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提及,到2020年白酒产量达到50万吨,2022年白酒产量达到80万吨。此外,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茅溪镇正全面开启投资400亿、年产6.1万吨优质酱香白酒基地。
虽然酱香型白酒扩建产能正在路上,但考虑到从产能建设到投产的周期,以及酱香型白酒5年出厂的工艺要求,要真正形成产量尚需要一定的时日,仍无法改变短期供不应求的局面。
❸ 酱酒生产“全国化”的五年之约?
产量就是力量,产能就是动能。透过五年周期内的酱酒生产之变,我们能够看到产业格局未来的一些深层次变化:酱酒生产全国开花的局面或将成为现实。
四川凭借优越的资源基础条件,将成为酱酒的另一块高地。
2019年11月,川黔两省政府签署“1+8”合作协议,明确提出将共同打造以赤水河流域为核心的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
泸州市表示要重点打造赤水河谷酱香型白酒产业带,建成中高档酱香白酒酿造、储藏、生态文旅融合的世界级酱香酒谷。宜宾方面,在现有4万吨酱酒产能的基础上,已有包括“原酒大王”高洲在内的越来越多企业扩大酱酒生产。
从泸州到宜宾,从吴家沟到茅溪镇,川酒酱香力量崛起已有显著迹象,五年之后,四川酱酒无论从体量规模,还是从市场地位、消费认知,或都实现关键性突破,与贵州形成呼应,对川酒整体形成变革。
在山东、江苏等传统印象中的浓香型白酒板块,一方面其原有的酱香“基因”被放大,一些具有酱酒生产和品牌基础的酒企,加大了对酱酒产品线的打造推广,一方面是通过收购、合作、生产改造等各种途径,形成新的酱酒生产能力,重构企业战略版图。
这种变化,在三十多年前,曾经有过一次。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清香型白酒占据着绝对的白酒市场份额第一,特别是在北方市场,几乎形成统治性优势,小曲清香在南方市场也大有基础。之后,浓香型白酒热潮袭来,人们的口感习惯逐渐变化,亦有包括某些传统名酒在内的很多酒企,在当时实施了清改浓的生产调整,到90年代中后期,一度形成了全国上下一片“浓”的市场格局。
接下来,酱香开始在全国范围形成生产布局。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意识,与当年相比已发生巨大改变,个性大于潮流,品质大于概念,酱香与浓香、清香以及各香型品类之间的竞争博弈,将与价值输出、文化引领等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酱酒扩产和走向全国化的同时,这是各品类、各酒企应当扎实做好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