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仁怀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文,多项“酒政”引人注目。
从《报告》的结构与形式来看,与此前出台的仁怀“十四五”规划相似。但仔细对比两个文件中的关于酒类产业的表述,在具体细节上仍有不同。《报告》更注重阐释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从目标导向转为生态导向、过程导向。
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发现,此次发布的《报告》,在酒业政策方面特点更加鲜明,即更注重产业治理、生态保护、要素保障等问题,一些治理细则也是首次公布。
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通过对《报告》的研读,特梳理出以下关键点。
1. 三产结构不断趋优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5∶75.56∶22.94调整到2.36∶71.43∶26.21。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7.29%,2021年接待游客量预计达72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70.5亿元。
此外,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3%,城市建成区常年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建成高标准有机高粱基地4.16万亩,获“国家高粱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2. 环境治理取得重大进展
全市关停整治小酒企622家,完成改造提升319家。建成白酒废水集中处理厂8座、核心产区工业废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酱香白酒茅台酒产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仁怀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茅台镇传统优势产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继完成,酱香白酒产业发展规范完成制订。
3. 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7家
全市新增各类规模以上企业127家,新增市场主体近4万户、累计达7.3万户。引进全国500强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招商引资累计完成到位资金705亿元。
4. 首提“大坝酱香白酒产业配套园建设”
启动仁怀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和大坝酱香白酒产业配套园建设。实施“千企改造”技改项目40个,启动建设酱香酒项目8个,实现地方规模以上白酒产值增长15.5%以上。
5. 建立酱香酒产业引导基金
建立酱香酒产业引导基金,强化水电气和用地保障,妥善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创建酱香酒原料、酿造工艺和检测技术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成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酱香酒原辅料研发中心。
6. 积极稳妥推进智能酿造
推进酱香白酒产业数字化提升,积极稳妥推进智能酿造。争取设立中国(贵州)国际酒博会仁怀分会场。
7. 严控茅台镇非酒功能
严控茅台镇非酒功能,推进茅台镇河西、河东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推动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保护区省级立法,对酱香白酒生产环境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8. 突出酒用高粱农业主导产业地位
以酒用高粱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突出酒用高粱农业主导产业地位,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产量达7.5万吨。建设有机高粱基地2万亩。新增培育遵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农机总动力达3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5%。
9. “酱酒之心”旅游线
引进和培育涉旅入规入统企业20家以上,推出1条酱酒之心探秘游精品线和1条红色文化研学游体验线。丰富赤水河谷旅游度假区等旅游业态,创建等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等级旅游民宿3家。力争茅台酒镇纳入5A景区创建名录。
10. 建立酿酒用紫红泥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机制
建立酿酒用紫红泥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机制;打好固废治理攻坚战,危废处置率达100%;全面规范收集处理白酒生产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11. 完成重点片区综合治理试点
深入推进“四改两建四提升”,全面完成酒企改造提升600家以上。大力推进兼并重组,按照“三个一批”要求,全面完成酒企综合整治600家以上。完成茅台椿树、青草坝、兰家湾和岩滩等片区综合治理试点。
就在本月,《贵州省深化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方案》获批,为深化白酒行业污染治理、建设白酒污染综合治理体系等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贵州在赤水河流域实施了多部关于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去年发布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再到今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这些密集的“水政”,也对“酒政”顶层设计不断影响。“生态绿色”必将成为贵州白酒产业发展与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而仁怀作为酱酒的核心产地,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和示范意义。
可以说,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期,仁怀已从简单的产业累积1.0阶段,再到资本助力蓬勃发展的2.0阶段,并逐渐过渡到“存量盘整、精细管理”的3.0阶段。
因此,仁怀思维和观念的调整,一方面既是适应产区发展的需要,体现与时俱进,同时也能给其他产区带来“先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