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73岁陈孟强:35年给了茅台,6年给了珍酒

来源:酒业家 2022-06-27

文丨酒业家团队(ID:jiuyejia360)

仁怀酒林,恍若金庸笔下的武林,大师云集,各怀绝技。

酱酒大师陈孟强,便是其中之一。

从茅台酒厂一线工人,到年产800吨扩建项目指挥者,到贵州茅台酒集团技术开发公司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1974年到2009年在茅台工作的35年间,陈孟强既是茅台集团辉煌发展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他与天龙八部里的乔峰颇有几分相似,雷厉风行、豪迈爽快,无论是酿酒技术、勾调工艺,甚至是品牌管理,他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每次“比武过招”力求完胜。

从茅台集团退休后,他毅然接下复兴珍酒的重担,创造了贵州老名酒跨越式发展的“珍酒速度”。

在4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陈孟强有过许多高光时刻,以酿酒而著称却不局限于酿酒。如今,73岁的他依然行走于茅台镇的酒厂之间,传承匠心手艺,守护酱酒根脉,为仁怀产区酒企提高酿酒技术把脉献策。

与茅台共舞35载

陈孟强出生于仁怀美酒河镇的马桑坪,这里曾经作为盐运通道的周转站而繁荣。“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描述的就是清朝时这里酒业兴旺、盐运发达的盛况。

“小时候,听父辈讲了太多酒的故事,我从小就对酒感兴趣,酒是我这一生的缘。而茅台,则成就了我的这份酒缘。”陈孟强说。

谈起酿酒,陈孟强神采飞扬,激情难抑。

1974年,陈孟强如愿进入茅台酒厂,从此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1975年至1988年这13年,是他“从一名什么都不知道并揣着很多‘为什么’的普通制酒工,走上生产技术处领导岗位的关键时期”。

1988年,针对八十年代中期茅台酒生产停滞不前,乃至完不成国家生产计划的严峻局面,陈孟强被委以重任,担任茅台酒厂扩改建800吨/年投产领导小组组长。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为了解决投产的难题,陈孟强几乎“走火入魔”,成天泡在酒库里,研究不同产房、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酒。他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方便随时把总结的经验和心得记录下来。

“我吃住在车间,指定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工艺措施,找出可行的实施方案,整日为按期投产与确保一次成功而努力工作。”陈孟强回忆说。

在投产准备期间,为了继承茅台酒传统工艺,又要能确保投产质量,他大胆创新工艺,创造了条石窖彻建工艺,提出“三稳定、一适时”工艺方案,并且起草了茅台酒生产的操作规定,进一步规范了茅台酒的生产操作。

凭借着敢于啃硬骨头、勇于创新的精神,别人花6年才能完成的事,陈孟强仅仅花了1年时间,就创造了茅台酒厂新投产厂房当年实现优质高产的硕果,为“八五”计划新增2000吨创建了良好的开端,更为实现茅台酒生产1万吨的目标夯实了基础。

正是有当年的800吨,才有了茅台酒后来的2000吨、1万吨,乃至现在的接近5万吨。

另一件让陈孟强引以为豪的事,是有机食品申报项目。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没有一家酒企成功申报绿色有机食品,因为在各大评审机构的固有认知里,酿酒所用的高粱难免会使用化肥。在陈孟强接手这一项目之前,茅台酒厂也曾组建项目团队进行申报,无果。

天生爱啃硬骨头的陈孟强,就像金庸笔下的乔峰一样,有着比武过招必打胜仗的实力和韧劲。为了打消评审机构的固有认知,他飞到杭州,绞尽脑汁争取到了给专家团队做汇报的机会,打动了专家团队,决定到茅台酒厂实体查看,最终项目得以立项。

为了通过评审,在此后的2个月里,陈孟强带着团队成员,夜以继日,收集整理了茅台酒厂酒用高粱3年的种植记录,3000多块地的卫星图、360多万份资料,把200平米的大会议室堆得满满当当。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九个月,茅台酒厂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此举奠定了茅台酒厂未来的经济价值和高品质地位,为茅台酒厂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做成。为了茅台的发展,我也曾为它日夜不眠,为它的一时困难而焦虑,为它的越发成功而欣喜,我也曾为它呐喊与努力。”对于这些过往,陈孟强不无感慨。

在茅台酒厂工作的35年间,从制酒班班长、车间主任、茅台酒厂扩改建800吨/年投产领导小组组长、生产技术处处长、企业管理部主任到茅台酒厂技术开发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从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古稀之年,如今只要一谈起茅台酒的话题,陈孟强依然激情难抑。

“珍酒速度”是这样炼成的

2009年从茅台酒厂退休后,“爱折腾”的陈孟强并未“退出江湖,金盆洗手”,而是又接下了一块“硬骨头”。

2009年8月28日,金东投资集团成功竞得贵州珍酒厂股权,此时的珍酒厂还有尚待安置的百名工人。金东投资集团董事长吴向东,请来陈孟强出任珍酒公司董事长兼工程师。

陈孟强至今都记得,2009年9月2日上午,当他踏进珍酒厂时,困难重重,但他没有退缩。

30天,他坐镇指挥,修复了锅炉、窖池、酒库,完成水电气改造等准备工作。

75天,珍酒的锅炉冒起白色烟雾,1500吨当地红缨子高梁在众人的注视中下窖,珍酒厂开启新一轮生产。

此后,在陈孟强的带领下,珍酒投入技改资金2.6亿元,更新了生产设备。至2011年6月,珍酒公司上缴税利2000多万元,安置下岗员工400多人,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

在陈孟强看来,珍酒的生产需要因地制宜。

“遵义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硬度和ph值、微生物群、风向和气候等都与茅台镇大同小异,尽管各种条件相似,但珍酒的酿造可以创新。”陈孟强认为。

为此,他在茅台酒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根据珍酒的风格对工艺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一坚守,二严格,三变化,四稳定”的原则,在技术上不断测试研究,解决了诸多长期困扰珍酒的技术难题,珍酒的品质也不断提高。

到2015年从珍酒退休,陈孟强执掌珍酒的时间近6年,在珍酒厂发展的时间轴上,还没占到十分之一,可在珍酒的发展史上,却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珍酒速度”。

贵州酱酒既缺优品牌,也缺好人才

从茅台酒厂到珍酒厂,从陈孟强身上,可以明显看到一个迎难而上、敢于创新的酒都仁怀匠人的形象。

退休后的陈孟强,依然奔走在酿酒一线,帮助仁怀市的酒企提升酿酒技术水平,并多次对企业和产区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在茅台之外,近年来仁怀涌现出国台、钓鱼台、夜郎古等品牌,但是还不够。”陈孟强表示,从生产工艺的角度来看,未来酱酒的潜力依然巨大。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中高端酱酒产品的市场比例还将逐步提升,而低端产品将逐步被淘汰,“在此过程中,酒企要摒弃原酒模式,要在品质保证的基础上坚持品牌化路线,仁怀需要更多叫得响的品牌。”

除了认为优质酱酒品牌还不够之外,陈孟强还注意到,近年来随着贵州酱酒的高速发展,人才短板问题日益凸显。为此,他建议,贵州各大高校,例如贵州大学、遵义南方白酒学院,要据贵州对酱酒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并落实,“行业协会要积极开展活动,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为贵州酱酒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首页
电话
微信
联系我们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gzsrhsjyxh

(点击微信号复制,关注公众号)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