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贵州仁怀,赤水河畔,除了有享誉盛名的“国酒茅台”外,还有一个名叫“乡巴佬”的贵州知名酒品牌。谁也想不到,这个年产白酒上万余吨,企业荣获“中国名优白酒”称号,董事长被评为“黔酒大师”的张方利曾经是一名下岗工人。
2018年,张方利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中央红军鲁班场战斗遗址陈列馆”公益项目,建成至今已有省内外各界人士及学生上万人到陈列馆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自公司成立至今,贵州黔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计捐款和用于公益事业的款项达1000余万元。
2007年“乡巴佬酒”被评为“贵州省名牌产品”,“乡巴佬”“神泥老窖”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殊不知,这个商标许可来之不易。”回想起创业之初,张方利感慨万千。
1997年,商业系统改制,张方利买断工龄,以房子作抵押,贷款8万元,承包台乡窖酒厂,操起家传旧业做起了酒生意,变成名副其实的下岗创业职工。1998年他创办了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乡巴佬酒厂,开始了他创业的新征程。
下岗创业 创造品牌
也是在1998年,第一瓶乡巴佬酒在云南昆明上市,以牛皮纸包装,很有特色。只用很少的广告和推广费用,就在云南省各地市场打开了缺口,最高峰时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以乡巴佬为品牌,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这是当时消费者对乡巴佬酒的评价。
创业之初,张方利就十分重视商标权,1998年底把申请递交到国家商标总局后,“乡巴佬”的商标申请却被驳了回来,驳回理由是“乡巴佬一词含有贬义,对农民有歧视。”无奈之下,他决定把“乡巴佬”作为商品名,而商标就用“乡巴”。
直到2005年,张方利以恶意抢注为由,与四川一家酒厂展开了长达六年的官司拉锯战。根据贵州省工商局等单位的证明文件,以及收集的茅台镇乡巴佬酒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等事实,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该酒厂属于恶意抢注,并于2006年撤销了该厂的商标许可。2010年11月,张方利终于领到了国家商标局颁发的“乡巴”商标注册证。这是仁怀市民营企业商标案中时间跨度最长、涉及单位最多、终审部门最高、耗费企业精力及经济最多的一桩商标案。
经历了这场劫难,可以说是把乡巴佬酒厂推向了底谷,也使得张方利精疲力尽。但他始终坚持传承茅台镇传统酿造工艺,做到“原生态酒,源于生态”。他把“乡巴佬”的内涵升华为“谦虚做人、诚实做事、笑看人生”。
重整旗鼓 打造酒文化
在品牌市场定位上,乡巴佬酒以酱香、浓香两大体系分别满足于中、低端消费市场需要。在产品形象创新上,结合乡巴佬品牌文化和茅台镇千年传统酱香酒文化,特别设计和推出了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特征的新产品,以独特的酒瓶和包装彰显乡巴佬纯真、纯朴的风格。“乡巴佬”三个字早已不是被歧视的词语。
“现在城里人喜欢到农村去吃土菜,走进大都市的‘乡巴佬’也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张方利寻思着,手里有了自己的商标,“乡巴佬”也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知名品牌。
享有赤水河畔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空气中微生物群资源的乡巴佬酒,经过两次投粮、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长期贮存,精心勾兑,形成了“酒质丰满醇厚,优雅细腻,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酱香风格。高品质的要求赢来了高回报,近年来,消费者对乡巴佬酒满意度高达98%。
张方利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将一个名不经传的酒厂,创建成一个全国的知名酒品牌、贵州省著名商标。酒厂也提供了几百名农民工就业岗位。
黔酒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一致认为,“企业若要有长远的发展,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还要学会感恩,要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回报社会。 ”在企业蒸蒸日上之时,张方利没有忘记回报社会,还把乐于奉献的精神带给了企业员工。
帮扶贫困 回报社会
2008年雪凝灾害,捐资2万多元慰问供电、公路管理部门;2009年夏初,为息烽县小寨坝镇亲戚寨村捐资3万多元修建了一座村民盼望愿望已久的“便民桥”,方便了学生上学。看见当地村民饮水不卫生,还帮助他们打了一口井;2009年为鲁班二小修路等捐资近5万元;2012年五月,鲁班山水村竹林组范本刚帮本组龚家建房,不慎从二楼上摔下造成重伤,生命危在旦夕,因该户家庭困难,无力进行抢救,于是张方利就捐2万元,因抢救及时未造成任何后遗症;2012年又资助鲁班二小7万元改善学校条件。“5·12”汶川大地震,捐资11万元之多......不管是修村组公路、建农户危房、盖村室等公益事业,只要当地百姓找到张方利,或者他知道别人有困难,就慷慨解囊,热情相助,这样的义举数不胜数。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回馈社会,反哺家乡群众是我应该做的。”张方利说。
张方利的家乡就在仁怀市鲁班镇,鲁班镇星河村毗邻四川省古蔺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耕地偏少,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均收入低。张方利带领公司员工多次到星河村实地调研,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愿望。他发现交通不便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且全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老百姓靠种粮食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张方利想,“企业帮扶要从根本上帮扶,仅仅捐款捐物远远不够,关键是要进行产业扶贫。”回到公司后,张方利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帮扶方式,达成共识:“企业资助10万元,先为星河村修通公路桥,然后帮扶该村进行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畜牧业。”
在下岗创业的二十年里,张方利一面劈荆斩棘,带领企业发展壮大,一面努力坚持传承黔酒酿造工艺,致力打造贵州知名酒品牌,成为了贵州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同时,他也成了扶残助残的带头人,希望工程捐资助学的慷慨人,扶弱济困、抗洪救灾公益事业的热心人。现在,他又领着企业走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把企业的资本、扶贫经验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建设中去,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共同走上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