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酱酒百科 > 科普知识

与茅酒相关的清代诗歌

来源:市委宣传部 2022-06-28

古往今来,诗与酒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诸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陆游等人,无不喜欢饮酒赋诗,与酒为友。一些被诗人们咏赞过的美酒,亦因之而饮誉当代,名传千古。

誉驰中外的茅台酒,吟咏赞美它的诗歌甚多。但细细考究起来,绝大多数诗篇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所作,民国、清代极少。就笔者所读到的诗篇来说,清代吟咏过茅台酒的诗人只有4人,即:张国华、陈熙晋、郑子尹、卢郁芷。

张国华是清代中叶贵州省颇有点名气的学者。道光初年,他途经茅台时,曾写下《茅台村竹枝词》二首:

一座茅台旧有村,

糟邱无数结为邻。

使君休怨曲生醉,

利锁名缰更醉人!

于今好酒在茅台,

滇黔川湘客到来。

贩去千里市上卖,

谁不称奇亦罕哉!

这两首竹枝词,是至今犹存的最早赞誉茅台酒的诗歌。据说,当年张国华来到茅台,在河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酩酊大醉,乘兴向店家要来笔墨,在壁头上题写了这两首竹枝词,直到咸丰末年才毁于兵燹之乱。这两首竹枝词借酒抒怀,真实地记述了其时茅台村酿酒烧房众多,云、贵、川、湘诸省客商竞相前来购买茅台酒的盛况,它是研究清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酒的酿造、运销等情况的珍贵史料。

稍后的陈熙晋,描述茅台酒的诗文就更多一些。陈是浙江义乌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二十二年(1842年),任仁怀直隶同知。仁怀直隶厅(今赤水县)与仁怀县紧相为邻,舟楫可直抵茅台。陈在任期间,曾专程到茅台村一游,触景生情,写下了《茅台村》一诗:

村店人声沸,

茅台一宿过。

家唯储酒卖,

船只载盐多。

矗矗青杠树,

潺潺赤水河。

明朝具舟楫,

孤梦已烟波。

从短短的40字中,可以窥见当时茅台商业兴旺,市场繁荣,航运发达,风光秀丽的情景。满街都是储备丰裕的酒店,足见那时茅台村酿酒业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50年代初期,笔者在赤水县城工作时,曾搜集到一些关于陈熙晋的传闻。据云,他担仁怀直隶同知时期,十分钟爱茅台酒。家中经常存有托人从茅台村买来的好酒,用以招待客人和自饮。每与人饮酒.总要兴高采烈地赞誉“茅台烧春最香冽”。他常在公务之余,饮茅台酒自娱,特别喜欢边饮酒边吟诗作对。他在赤水时创作《之溪棹歌》60首,大多是在畅饮茅台酒时乘兴写就的。每逢冬季,他总喜用仁怀厅内葫市一带所产的冬笋炒肉佐酒。如在橙黄桔熟时节,酒后还要吃几个四川省合江县产的柑桔。他的这种嗜好,可与他写的组诗《之溪棹歌》中的—首短诗相互印证:

茅台村酒合江柑,

小阁疏帘兴易酣,

独有葫芦溪上笋,

一冬风味舌头甘。

这说明茅台酒,合江柑、葫芦溪冬笋。当时不仅在赤水河流域颇负盛名,就是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也是很有点儿名气的。

此外,他还写过一首关于枸酱的诗:

尤物移人付酒杯.

荔枝滩上瘴烟开,

汉家枸酱知何物?

赚得唐蒙鰼部来。

他认为枸酱是一种产于赤水河流域的美酒。当年唐蒙取道合江,溯赤水河去夜郎国,就是为了能够品尝列这种旨酒。这种看法是颇有见地的,值得重视并加以探讨研究。如果枸酱果真产于赤水河流域,尽管它并非白酒,但至少可以证明这一地区确乎历史悠久的酒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产名酒了。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被誉为西南大儒的贵州遵义籍文学家、诗人郑珍,由遵义赴仁怀厅访问原遵义知府平翰,途径仁怀茅台村时,也写过一首五律《茅台村》:

远游临郡裔,

古聚缀坡陀。

酒冠黔人国,

盐登赤虺河。

迎秋巴雨暗,

对岸蜀山多。

上水无舟到,

羁愁两日过。

把“黔省称第一”的茅台酒形象地写入诗中,使茅台酒更加遐迩闻名,它的宣传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传,郑珍过茅台时,闲步街头,见一插草标鬻卖亲生女儿的穷汉。问其情由,始知系当地某盐商兼酒店老板逼他归还所欠30两纹银只好卖女抵帐。郑珍心想周济于他,又苦于所带盘缠无多。正在情处两难之际.恰好这时那位借债给卖女者的富商,慕他的盛名,差人来请他去写副对联,以满足其附庸风雅的欲望。这种为富不仁的人,他本不屑与他写什么对联,正想开口回绝--当他的目光扫过那卖女者的愁眉苦脸时,猛然灵机一动,应允了富商的请求。他来到盐商家中,开口就说:“写对联可以,但要40两酬金”。富商磨来磨去,只肯拿出20两银子。郑珍略一思忖,展纸挥笔,写下了“酒冠黔人国”五字上联,把笔一丢,拿着20两银子就走。盐商问他为何不把对联写完?他冷笑一声:“你只肯出一半价钱,我当然也只能写半副对联罗!”盐商无奈,只好忍痛再拿出20两银子。郑珍这才提笔写出“盐登赤虺河”五字下联。写毕,他把40两银子悉数拿去送与卖女儿的那位穷人还这位商人的帐。郑珍到茅台后,整天下雨,心情不佳,他想写一首有关茅台村的诗也一直没有写出来。他戏弄了这个心地狠毒而又颇为悭吝的富商一番,又解了那位穷人的燃眉之急,心绪为之—爽。回旅舍后,便以这副对联为基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台村》一诗。

郑珍的另外一些诗中,也有少量涉及茅台酒的诗句。如《吴公岩》一诗中的“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两句诗,既如实地记述了赤水河开发后,川盐不断沿河而上运往贵州,秦晋商人纷纷汇聚茅台的盛况,也阐明了这是茅台村繁荣的主要原因。赤水河船舟畅通,茅台村繁荣发展,它对茅台酒的酿造,运销自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又如他写的《贵阳秋感》一诗中的“枸酱仍从益部来”之句,就比陈熙晋的看法更进了一步。茅台曾名为益镇,他这里所说的益部,很可能指的就是茅台镇。由此看来,他当时已认定曾为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产于贵州省仁怀县的茅台村一带。

清同治时遵义府学痒生,贵州仁怀县冠英乡人卢郁芷,平生纵情山水,甚喜饮酒咏诗。他寓居仁怀县城时写的《仁怀风景竹枝词》六首中,有一首就是专门写茅台酒的:

茅台香酿酽如油,

三五呼朋买小舟,

醉倒绿波人不觉,

老渔唤醒月斜钩。

寥寥数语,把茅台酒色香味的甘醇芳郁描绘得出神入化,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通篇描写茅台酒的好诗。酒是诗人灵感的源泉,这话一点不假。一位高龄老人告诉我,据他与卢郁芷过从甚密的父亲讲,卢郁芷最爱喝茅台酒,每次出游总要随身带着酒瓶,喝得尽兴尽欢后,方始吟诗作赋。如果没有喝酒,反而—句诗也写不出来。上面列举的这首竹枝词,就是他醉酒上岸后,在茅台镇的一个友人家中写就的。此诗当时就被人们广为传抄,茅台酒厂的老板还专程到遵义请一姓刘的书法家写成条幅,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据他讲,卢郁芷写的咏赞茅台酒的诗歌有好几首,惜乎都已佚失。

除了上述四人的诗作外,还有一首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清代人创作的佚名诗歌:

茅台美酒盛名扬,

与众不同韵味长,

风来隔壁三家醉,

雨过开瓶十里芳。

外运五洲千户饮,

内销卅省万人尝。

漫道此酒只乃尔。

空杯尚留满室香。

其实,这是我50年代写的一首快板词。记得当时我正在仁怀文化馆编辑演唱材料,那时的茅台酒厂厂长张兴忠向我建议,希望我写一首赞美茅台酒的演唱材料登在文化馆办的《仁怀演唱资料》上,我应他的请求,写了上面这段快板。因为是我编的材料,故未署名,以后传来传去,个别字句也有些变异,更无从知道作者是谁了。

为什么当代吟咏茅台酒的诗歌很多,而清代咏及茅台酒的诗篇却很少呢?这是因为茅台镇僻处黔北边远的山区,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清代,骚人墨客是很难来到这里的。就是想喝上—盏茅台酒,也是难之又难的。他们既无法亲临茅台,又不能饮到茅台酒,写不出赞美茅台酒的诗来,那也是很自然的事。就以上文述及的四位诗人来说,有3人是贵州籍人,他们所居之地离茅台都不甚远,故有机会前来茅台。陈熙晋虽非贵州人,但他却有幸在与茅台邻近的仁怀厅做官,所以能一游茅台。这说明诗人与名酒要结下姻缘,是需要以发达的交通为媒介的。

上述四位诗人,有3位是清道光年间来茅台的。为什么在此之前和此后都没有外地诗人到达茅台呢?这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

据史书记载:清代初年,茅台镇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直到清乾隆十年 ( 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奉旨开修赤水河河道后,舟楫抵达茅台,茅台成为川盐入黔水陆交接的码头,才日渐繁荣起来。到了道光时期,已经是商贾云集的黔北四大集镇之一了。在赤水河通航的初期,来茅台的主要是盐商和船工,那时茅台刚刚开发,诗人们当然不愿光临这个草创初期的集镇。迨至茅台繁华之后,茅台酒声名亦随之远播,慕名而来的诗人与日俱增,这是十分合符情理的。

至于咸同以后,太平军石达开部和号军、杨隆喜起义军等农民起义军在仁怀县境内与清军不断作战,仁怀成为烽烟四起的战场,茅台也几子被夷为平地,茅台酒的生产大受影响。这时外地的文人不但不会冒险来仁怀,连饮用到茅台酒的机会也大大减少,还有什么兴致去为茅台酒唱赞歌呢?只有像卢郁芷这样的本地诗人,才能够流连茅台,浅酌低唱,留下一些歌唱绝代名酒的佳篇。

美酒丰富了诗人的灵魂,扩大了诗人的视野。诗人延伸了美酒的内涵,光大了美酒的名声,为它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清代诗人们写下的吟咏茅台酒的为数不多但却光彩烨烨的诗篇。是我国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宝贵遗产。它是史诗,为我们研究酒苑奇葩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它是琼浆,沉醉了亿万读者的心灵,它将像茅台酒一样永远流光溢彩.为人们钟爱倾倒。

首页
电话
微信
联系我们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gzsrhsjyxh

(点击微信号复制,关注公众号)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