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父辈讲了太多关于酒的故事,我从小就对酒十分感兴趣,想去探索,去研究怎么才能酿出优质的美酒。可以说,当时能够到茅台酒厂工作,算是圆了我小时候的梦。”
1974年,陈孟强进入茅台酒厂工作。在追梦的路上,陈孟强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当时的茅台酒的酿造工艺,书面文字匮乏,几乎全靠老酒师言传身教,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又道不出所以然来,反正就是跟着老师傅干”。
“和多数工人比起来,我这个“老三届”知青算是有文化的了,加上我爱探索一些老酒师们解释不了的问题,比如‘同样的窖池为何产量有差距’之类的,慢慢地,开始归纳出来一些茅台酒生产的操作规律。”20世纪80年至90年代初,在酿酒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二次酒掉排不出酒的情况,这是一个困扰茅台酒生产顺利进行的一个重大问题。许多班组往往一次酒产量还正常,但二轮次就不如一轮次。当时,作为生产技术处长的陈孟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要找出问题的原因。
“经过长时间的分析和检测,我们发现一次酒的生产时期是全年生产气温最低的时期,当时做了很多尝试,关闭门窗,堆积时给堆子盖上麻袋,可是单单是只注重气候因素并没有有效解决问题。后来我们发现酿酒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新鲜空气,要增大糟醅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并且保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更好的网络微生物。之后把两方面的因素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问题才得以解决了。”
在此之中,陈孟强还提出,对投料的水分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准超过工艺规定的上限。而随着茅台酒产质量的不断提高,大家也认识到了合理工艺水分投料的重要性。
严格意义上来讲,茅台的规模逐年扩大,生产工艺和设备设施逐步完善,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特别是“七五”期间的800吨扩建工程,是茅台规模发展的基础和一个新的起点。而在陈孟强回忆的匣子里,这个时间节点非常清晰,因为他就是800吨扩建工程的指挥者。
“针对八十年代中期茅台酒生产停滞不前,乃至完不成国家生产计划的严峻局面,1988年,厂领导安排我去主持茅台酒年产800吨扩建项目,至今我都记得领导对我说的话‘有什么困难都必须攻克,我全力支持你!’”接过重任,陈孟强顶着压力和同事们奋战在筹备一线。既要继承茅台酒传统工艺,又要能确保投产质量,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可以遵循,所以,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茅台酒生产以前一直用的是泥窖、碎石窖,在试验过程中,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改进了窖池的砌筑结构和筑窖方法,在800吨扩建工程中将全厂所有的窖池都改造成了条石窖,并对每个窖的长、宽、深作了统一规定。经过投产后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00吨的成功扩建,让陈孟强如释重负,也为探出一条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积累了经验,为之后的两千吨甚至万吨工程作了铺垫。
在茅台工作的年间,陈孟强老师始终致力于茅台酒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为优质、高产、低耗探索出道路,为茅台酒的酿造创造有利条件。看到茅台今天的发展和影响力,陈孟强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而自己踏踏实实一路走来的每一个脚印,成功背后的每一次付出,都化作了一坛时间的美酒,历久弥香。